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建筑功能的变迁
作者:潘桂芳  来源:安顺学院政史与法律系  贵州安顺  (561000)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屯堡建筑  军事功能  功能变迁  旅游功能  居住功能 
描述:建筑是文化的固化形态,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建筑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功能在60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以最初的军事功能和居住功能为主,到军事功能弱化、文化认同功能显现,到现在的旅游功能凸显的较大变化.
八卦村寨“第一
作者:暂无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八卦  水利体系  利用  中国古代  独具匠心  开发  村寨 
描述:最古老的村寨之一,从鲍的“八卦”结构而已可以看出当年选址的独具匠心,而村里水利体系的开发和利用也已成为中国古代水利的典范,今天,在鲍还保留着鲍家拳和108路棍术,只是会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鲍人相信,他们的武功不会失传.[编者按]
民居石木结构建筑的艺术象征
作者:潘闻丞  来源:安顺群众艺术馆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安顺屯堡  建筑景观文化地理  屯堡文化 
描述:民居建筑秉承中原江淮建筑的文化内涵,具有军事上和江淮母源地文化的特征,又具有黔中山地特点的表征,创造出木石主体结构的黔中防御性建筑,成为安顺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景观.本文从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建筑景现的构成、流变进行探析.
安顺屯里建筑营造技术与习俗
作者:王子鹏 马晶琼  来源: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营造技术  屯堡建筑  安顺  习俗 
描述:建筑在营造过程中包含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建筑技术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是地方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建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该文通过对黔中安顺当地工匠的采访和实地调查资料的整理。对于顺建筑的营造策划、工匠的分工和工作流程、建筑材料以及营造过程中的地方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
贵州云贵高原的江南客
作者:周君恺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南  云贵高原  明朝初年  贵州  灰色 
描述:出贵阳往西百十公里,连绵的大山之间,不时会出现一片灰色的石头屋子,这些村寨被称作“”。当地人把“”念作“普”,他们都是汉族移民的后裔,最初“”指军人驻地,“”是平民居所,但到了今天,“”与“”已基本没有区别,而“人’的故事,要从明朝初年说起。
古调乡音觅
作者:涂光禄  来源:贵州省政府;贵州大学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族群体  朱元璋  贵州  傅友德  交界处  安顺市  屯堡人  屯堡文化  民居建筑  文化习俗 
描述:"凤髻玉簪长衣大袖依旧明时模样,乡歌俚语古道热肠不改江左风流。"这幅对联,写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安顺人。今天的人,主要聚居在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交界处的七眼桥、大西桥、旧州、双
在“泉城五韵”品千百年石头滋味
作者:万泰华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封闭性  乡村旅游  民族文化  不同之处  泉城  贵州  苗族  融合  屯堡文化  布依族 
描述:这里的文化和安顺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戍后裔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程度,后者靠建筑的封闭性保留住自己的文化,前者则将自己的文化与当地其他民族的文化广泛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泉城
太平军与红军过大耿和板桥及宣威城
作者:刘传斌  来源:宣威市第一中学  云南宣威  (655400)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石达开  红军  太平军  太平天国  屯堡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板桥  县人民政府 
描述:宣威一中文庙大成殿后廊,是陈列着10数块石碑的“小碑林”,其中一块名为《耿受长发害老少形魂之总墓碑》,该碑在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立于宣威城南17公里处的大耿,1984年6月,被宣威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迁移至此。碑文1300余字,记述了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属杨唐所率2000
吉昌人迎春
作者:帅学剑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形成  农村商品经济  迎春  李自成  傅友德  余户人  鸡场  安顺市  明王朝  十二生肖 
描述:吉昌是座落于安顺市东门外三十余里的一个典型的村寨。全村七百余户人家,大多数都是明王朝“调北征南”的军后裔。其胡、田、冯、汪、石几大姓的祖先,皆是随傅友德征南大军入黔,官封将军、指挥使、文林郎等职。其中有一陈姓,自称是李自成的后代。在他们的神龛上,至今仍写着“陕西衣冠原称李,黔南俎豆改为陈”的
水利成就"大明第一"——鲍
作者:张卫东 庞亚斌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都江堰  水利   
描述:贵州安顺有一处刚刚出名的村寨,这就是鲍。她有着600多年的村史,号称“大明第一”。支撑鲍600年辉煌的是一处至今保存完好的袖珍“都江堰”。自秦汉以来,军事屯田与水利一直密不可分,而区对于水利的客观需要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