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镇远:旧时歌舞地,今日尘外城
作者:张玲玉  来源: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区委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外城  明初  朱元璋  镇远  军事重镇  将军  歌舞  云南 
描述:明初,太祖朱元璋派兵攻打云南。大军途经镇远时,大将军登高俯视,当即被镇远的地理气势所震慑。攻下云南后,便下令在镇远建立城郭,派兵驻守,又设立四个卫所,在周边建立一百多个军事屯堡。至此,镇远成为西南大驿道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
屯堡歌舞大赛村民踊跃参加
作者:暂无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屯堡歌舞大赛村民踊跃参加
天龙屯堡:衣冠歌舞古风存
作者:程诗萌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风  明朝  朱元璋  贵州省  西南  少数民族  先进文化  天龙 
描述:安顺,位于贵州省的西南,古有“滇之咽喉,黔之腹心”之称。明代以前,这里是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汉人稀少的“化外”之地。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立江山、建明朝后,为消除元朝在西南边陲遗留的势力,发兵30余万平定西南,将今云贵一代纳入明朝的版图。明朝大军从江南出发,此世代驻扎,才使中原汉族的先进文化传到了这里
重归乡土的大寨地戏
作者:海峰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综合艺术  乡土  原始社会 
描述:屯兵艺术与布依文化的生动结合在安顺一带,只要有屯堡村寨就有地戏,地戏已成为屯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据介绍,地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希望驱邪酬神,消灾纳福。傩戏则是蜕生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所谓地戏老百姓称为跳神,也叫屯堡
多彩贵州,激扬贵州精气神
作者:肖露 陈正府  来源:贵州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原生态歌舞  干部群众  贵州  精气神  民族工艺  村寨文化  屯堡文化  大综合 
描述:3年的"多彩贵州"历程,向世界大综合、大情景、大意象地展示了贵州山水的神奇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原生态歌舞、精湛绝伦的民族工艺和内涵丰富的节日集会,以及底蕴深厚的长征文化、屯堡文化、傩文化和村寨文化。山里山外的人们,清楚地听到了贵州的声音,大幅提升了贵州干部群众的志气和自信。
乡村风情 巴拉河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乡村旅游  风情  田园风光  民族文化  历史遗存  民族歌舞  屯堡文化 
描述:凯里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南花、郎德、季刀、怀恩堡、猫猫河、南猛、脚猛7个村寨分布在沿河两岸,“秀丽山水+田园风光+民族文化+历史遗存”是巴拉河乡村旅游的特色。怀恩堡至今留存有明末清初的古驿道,可供考证西南古代屯堡文化;南花苗寨寨容寨貌绿色清丽,民族歌舞丰富,风情浓郁
“公园省”贵州景区敞开“好生态”喜迎旅游客
作者:刘鸿毅 刘征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景名胜  竹海  西江千户苗寨  生态旅游  客源地  万顷碧波  织金洞  民族歌舞  万峰林  荔波 
描述:由贵州省旅游局主办的黄果树、荔波、赤水、西江千户苗寨、梵净山、镇远古镇、织金洞、南江大峡谷、天龙屯堡、双乳峰、马岭河、万峰林等12家贵州景区联盟和大型民族歌舞秀《多彩贵州风》组成的"旅游大篷车",于
“安顺地戏”中的武术文化现象探究:兼论武术与戏曲的渊源关系
作者:鲍巨彬 王明建  来源: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成都体育学院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心态  安顺地戏  武术文化  祭祀仪式 
描述:武术与戏曲存在着本质的鸿沟。武术是一种"技击之术",对于戏曲,"以歌舞演故事"则成为其发展的主要艺术特征。但在安顺地戏中,诸多的武术文化现象却在地戏表演中、丧葬仪式中衍生,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在本源上
论布依族地戏的独特价值
作者:陈玉平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布依族地戏  身份建构  价值 
描述:布依族地戏大部分明显受汉族屯堡地戏的影响,表演的剧目与屯堡人的剧目相同;但一些戏班也传演与屯堡汉族地戏班不同的剧目.来源于汉族屯堡人的地戏及其剧目,已融入了布依族的民俗生活,并成为布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的布依族地戏,其表现形态与安顺屯堡地戏有很大差异:主要表演祭
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
作者:阚军  来源:西南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特实指数  土家族  学校教育  苗侗民族  法律保障  屯堡人 
描述:本研究针对学术界对几个不同发展背景下的民族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的不足,在田野考察背景下有机地选择了土家族地区、黔东南苗侗族地区、安顺屯堡人地区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教育方式在三个地区文化教育传承中的作用,进而从教育制度、民族法学等角度提出民族地区或区域文化传承的对策。我在研究实践中认为一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