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屯堡文化中的耀眼光点:安顺地戏及其面具制作技艺的田野考察
作者:杨嘉铭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安顺地戏  面具  传承与发展 
描述:该文在对贵州省安顺市开展安顺地戏的基本调查以后,重点以该市西秀区龙宫镇下苑村为调查点,通过对该村吴派面具雕刻传人杨正洪夫妇的访谈以及面具雕刻的演示;同时还特请该村地戏班子跳演了当地传统剧目《薛丁山征西》片段《大破锁阳城》。之后,我们广泛收集了有关安顺地戏特别是有关安顺地戏面具制作及其传承的研究成果,
旅游开发背景下屯堡地戏的商品化影响研究
作者:董武诚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品化  安顺地戏  屯堡文化旅游  影响 
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地域性的民间文化作为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纷纷出现在旅游的舞台上。本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的地戏文化商品化现象为个案,描述和分析了地戏商品化带来的影响。全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章绪论对地戏商品化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
安顺屯堡地戏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蒋筝筝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安顺地戏  传承  屯堡地戏  天龙  保护 
描述:安顺屯堡地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时留下来的,它属于傩戏的分支军傩,故事内容都是和打仗有关,目的主要是娱人。安顺地戏原始粗矿,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然而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思维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地戏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不容刻缓的大问题。本文以天龙屯堡
武术与安顺地戏的相互影响与启示
作者:焦春晖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相互影响  启示  安顺地戏  武术  屯堡人 
描述:安顺地戏是存在于贵州安顺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随着屯堡人至今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地戏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武术有着重要的联系,地戏表演过程中主要是以武打为主要内容,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地戏只演武戏,而且武打贯穿于地戏表演过程的始终。当下,安顺地戏现在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对安顺地戏研究也层出不穷,
安顺地戏的文化解读
作者:吴宝成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剧欣赏  安顺地戏  地域文化  文化解读  屯堡文化 
描述:安顺地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流传在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中心的广大屯堡区域。受表演的一些固有局限,如方言唱词、地戏演员的非专业化等,非屯堡区的人们看地戏是很吃力的,地戏的欣赏问题,在理论上还有待研究。 本文立足于地戏审美欣赏的角度,从地戏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地戏表演本身、地戏的传承等诸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安顺地戏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周官村地戏为例
作者:牛加明  来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安顺地戏  中国传统文化  田野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艺术  生存现状 
描述:地戏是传统时期贵州省安顺屯堡地区常见的村民娱乐形式,2006年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地戏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以一个村落的地戏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为例,以期为地戏的发展传承保护提供参考田野依据,进而推动和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安顺地戏并非傩戏
作者:范增如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安顺地戏  师专学报  贵州安顺  五显神  社会科学版  嘉靖至万历年间  《封神》  安顺屯堡人  傩戏  苗族服饰 
描述:贵州,特别是贵西夜郎故地,有多少神秘的文化奇葩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目,被誉为“活化石”的安顺地戏即是一例。研究地戏的专著专文甚夥,成果喜人。其中一种似乎成为定论的说法,即安顺地戏是傩戏,大抵是按如下表述推论出来的:贵州土人就是屯堡人,土人逐鬼就是跳地戏,逐鬼是古傩仪,所以……。笔者对此不以为然,愿献愚
贵州屯堡文化概述
作者:李业成  来源:安顺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安顺地戏  贵州  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  石头建筑  屯田  屯堡人  屯堡文化  明清时期  建筑文化 
描述:
屯堡人述略
作者:杨昌文  来源: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安顺地戏  安顺县  凤阳  屯军  头饰  平坝县  凤头  汉人  屯堡人  跳花 
描述:从贵阳沿着滇黔公路西行,在平坝县天龙镇、安顺县大西桥及安顺城、幺铺等地,可常见到那身着长袍、大袖衣、拴围腰、系长带、头缠白帕,圆型的发髻坠于脑后,佩带耳柱(环)的妇女。这种衣着和头饰特殊的人,尤为引人注目。有认为是少数民族的,也有具体地把她们作为苗族的一支而称为“凤头苗”的。当知道她们确实是保持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