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国之瑰宝·安顺屯堡
作者:陈正 徐卫星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安顺  云南 
描述:据《安顺府志》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鉴于“霭翠辈若不尽服,虽有云南而不能保”的局面,命沐英率大军屯驻云南,以对付主蒙胧元的残余势力和时叛时服的土司政权,另让安陆假吴复择在“西南冲剧,夷汉襟喉,土厚水深,川潆峰列”的阿达卜寨设栅筑城,并将普定卫、习安州合并设立安顺军民府
安顺屯堡人史话(一)
作者:颜建华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族文化  史话  清代  地方志书  明代  安顺  屯田制  特殊群体  屯堡人  卫所 
描述:安顺屯堡人是汉民族中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同它毗邻的少数民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又与其它汉族具有显著的不同特征。按照清代和民国所编的地方志书的记载以及综合考察现当代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安顺屯堡人主
地方 四十种鲜为人知的生存样式
作者:陈明洋编  来源: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描述:本书共收录了40篇反映鲜为人知的生存样式的文章,其中包括:“地球上最完美的废墟”、“车轴村风俗观察记”、“神秘部落:莽人”等。
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研究
作者:耿虹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屯堡  安顺  环境  建筑  景观 
描述:安顺屯堡作为明朝初年“调北征南”平定云贵地区之后实行屯田制的产物,因为历史与社会原因,在六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封闭发展的文化环境,保留了较多的源于明代江淮与江南地区大汉族正统意识的文化符号,被认为有明代江南遗风。作为一种被称为“文化孤岛”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中包含了很多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艺
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
作者:卢百可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边界  族群竞争  历史记忆  历史人类学  叙事  屯堡人 
描述:本篇论文是一项针对“屯堡人”这个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一个地方群体持续六百年的族群起源、形成和社会文化演变的研究。在屯堡社会中,流传着一个关于屯堡人历史与来源的极为丰富、引人入胜的叙事(以后称之为“屯堡叙事”),不断在社会中被谈及、展演与争论,有时几乎成为屯堡社会文化中的迷念。这一叙事称,屯堡人为明初洪
安顺屯堡与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之比较
作者:李春奕  来源:北京服装学院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安顺苗族服饰  屯堡服饰  安顺  安顺布依族服饰  屯堡人 
描述:服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面貌。安顺屯堡服饰,作为汉族边远族群的特殊服饰,具有鲜明的外在标识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族群精神的外化,也是族群在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一种自觉选择和创造,它和族群的其它文化形式一样,具有共同的族群特征,反映了族群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安顺屯堡文化区城镇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张凯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展策略  文化  城镇体系  屯堡  安顺 
描述:安顺屯堡作为明朝初年“调北征南”平定云贵地区之后实行屯田制的产物,因为历史与社会原因,在六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封闭发展的文化环境,保留了较多的来源于明代江淮与江南地区大汉族正统意识标志的文化遗产,被称作为有明代江南遗风的屯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活化石”,一种被人称作为“文化孤岛”的文化现象,屯堡
的历史源流
作者:阿土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假面  保存  史料记载  嘉靖  内聚力  安顺  徽州  江南农村  屯堡人  历史源流 
描述: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这里的"假面之"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的产生与延续离不开屯堡人。屯堡人保存了,而又增强了屯堡人的依托感和内聚力。屯堡人定居
新农村建设下屯堡的重塑
作者:慕笛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变迁  文化重塑  新农村建设  屯堡地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屯堡文化是明朝外来文化与贵州高原山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黔中历史文化的精粹,内涵丰富。屯堡文化中最具特征的是历史悠久、独具特点的表演,它是屯堡村寨自行组织表演的一种集体娱乐活动。演员都为屯堡村民,按照唱本演绎,表演古代战争故事。戏是中国古代军旅祭祀的遗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
贵州省西部民族关系的动态──关于“屯军后裔”的调查研究
作者:塚田诚之 黄才贵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所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贵州省  民族关系动态  屯堡人 
描述:“屯堡人”是明代“屯军后裔”,属于汉族的地方支系,集中居住在安顺地区,约有25万人口。清道光时以人们共同体的群体意识见于地方志,在民族学的境界方面则经历了由“汉”到“苗”再回归“汉”的过程,表现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