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贵州省西部民族关系的动态──关于“屯军后裔”的调查研究
作者:塚田诚之 黄才贵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所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贵州省  民族关系动态  屯堡人 
描述:“屯堡人”是明代“屯军后裔”,属于汉族的地方支系,集中居住在安顺地区,约有25万人口。清道光时以人们共同体的群体意识见于地方志,在民族学的境界方面则经历了由“汉”到“苗”再回归“汉”的过程,表现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动态。
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科研能力
作者:贺俊崎 郑君芳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科研能力  创新精神 
描述:分子生物学课程作为基础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可以在分子水平解决一切有关生命科学的问题,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所认同。尽管分子生物学具有很高的学科地位,但目前教学模式仍然局限于课本固有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新时代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分子生物学作为新兴的领域更需
被移植的树
作者:李浩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我要说的并不是树。至少不单单是树,它是隐喻,我要说的是另外的人和事。但既然提到了树,那就让它从树的移植开始:我知道它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看见”。有时,在春天或者秋天的公路上,我会遇到装载大树的卡车。那些树已经足够高大,甚至都小有沧桑,硕大的树根和根部的泥土被粗草绳仔细地包裹起来,伤掉的细根似可忽略不计
安顺屯堡村寨石头交响的世界
作者:夏尘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描述:历史上,明王朝为了制止内患,巩固边睡和减轻驻防军队的粮响负担,实施屯田制后,官兵民众,跑马圈地,聚伍为营,聚族而居,立栅建寨,一个个屯堡村落在安顺的山野林间出现。沧桑六百年,当初的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相继聚落,休养生息,形成了今天的屯堡建筑群体。屯堡选址,风水堪舆屯堡建筑的选地讲究风水堪舆。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音乐元素
作者:刘媛 袁仁钢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顺学院艺术学院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屯堡山歌  音乐元素  屯堡地戏  屯堡文化  屯堡花灯 
描述:贵州安顺在600年前从江南一带迁入了屯田民军的一个汉族群体,长久以来,他们沿袭着自己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和娱乐方式等,被人们称为"屯堡文化"。这一现象已被众多文人墨客发现并对其进行研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主要从屯堡文化的音乐元素方面进行剖析,以达到带动屯堡文化音乐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局面。
屯堡:大明王朝遗落的桃源梦
作者:肖军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族群体    时光倒流  贵州 
描述:今天的贵州,仍然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尘封于历史的尘埃中,但是当发现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偏远的贵州腹地
沦陷与救赎屯堡保护迷思
作者:路榕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汉族群体  迷思  娱乐方式  屯堡  沦陷  明朝时期  保护 
描述:不少人说,若想梦回六百年,品味大明时代汉人的遗风,一探故国旧事,那就要到贵州,到安顺,到屯堡看一看! 此话不假。 在今日的贵州安顺,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他们居住在六百年前所建的石头房子中,身着明朝时期汉人的装束,具有的腔调以及生活习俗甚至娱乐方式,就如“明朝那些事儿”重现一般……
屯堡人的精神崇信
作者:颜建华  来源: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抬汪公  庆五显  屯堡人  精神崇信 
描述:屯堡人作为汉民族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特定的崇信理念。抬汪公、庆五显是古老的民间习俗,反映了安顺大多数屯堡人共同的心理意识。自明代以来,抬汪公、庆五显的祭抬活动一直在安顺的许多屯堡区域流传,成为维系安顺屯堡人情感的精神纽带。这两种祭抬活动,既庄严肃穆,又热闹非凡。
安顺屯堡人史话(一)
作者:颜建华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族文化  史话  清代  地方志书  明代  安顺  屯田制  特殊群体  屯堡人  卫所 
描述:安顺屯堡人是汉民族中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同它毗邻的少数民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又与其它汉族具有显著的不同特征。按照清代和民国所编的地方志书的记载以及综合考察现当代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安顺屯堡人主
利用学生社团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作者:梁小霞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作用  社团  创新 
描述:大学生社团因其组织形式的自发性、群体目标的统一性、社团成员的广泛性、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行为规范的自主性和自律性等特点,也已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平台载体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