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文化场域在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区域中的实践:以屯堡文化为例
作者:杨旭 杨昌儒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屯堡  文化场域  旅游 
描述:旅游开发活动由来已久,对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与外界文明关系的问题虽然很多文章对其进行了分析,但从文化场域的视角对贵州民族文化在旅游区域中的发展分析还少有人关注。文章以安顺屯堡旅游区为例,运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对旅游开发中文化场域间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适应·认同·发展 多维视野中的民族民族研究
作者:白明政  来源: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民族  文集  研究 
描述:本书是一本关于民族研究的论文集,旨在对民族理论、民族发展现状、民族教育进行探讨,共收录文章36篇,分为综合理论、政治法律、社会伦理、文化教育四个部分。
基于屯堡文化发展实证为例的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戴莉  来源: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发展阻碍  民族旅游业  民族文化  屯堡文化 
描述: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屯堡文化的开发是贵州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风光,然而,也正遭遇着不可避免的发展瓶颈——民族地区的文化正逐渐被同化、商业化着,民族旅游模式单一,不成体系,未能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解决这一切问题的
安顺 何以让屯堡保存至今
作者:米透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保存  贵州省  安顺地区  傅友德  少数民族文化  屯田  村寨  屯堡文化  屯堡人  古建筑 
描述:安顺地区保留的屯堡文化是江淮古代文化在贵州中部的留存,从它移入的那个时候到现在,已经六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不依赖于其他文化而存在的独立的文化系统。究竟安顺的屯堡村寨何以长存至今,始终耐人寻味。 【安顺·知道】 安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距贵州省省会贵阳90公里,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之
文化孤岛与文化千岛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谢廷秋  来源:济南:齐鲁书社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社会发展  关系  贵州省  民族文化  研究 
描述:本书稿重点探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发展之关系。
东西部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金颖若 周玲强  来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乡村  中国  旅游业发展  研究 
描述:本书在比较视野下提出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动力机制,指出西部乡村旅游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发展的路:坚持富民的产业属性,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坚持政府主导战略,规范证照管理,改善公共资源和公共事务管理;完善乡村旅游规划,加强乡村旅游规制,健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功能,搞好信息服务和目的地营销,建立乡村旅游经营者辅导
屯堡音乐凝固六百年
作者:米透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垂花门  四合院  防御功能  村寨  建筑风格  屯堡人  建筑群体  古建筑  民居建筑  石头 
描述:从贵州中部一直向西,就是云南。这是从内地通往这一西南边陲最为便捷的途径。从600年前开拓的古驿道到后世修建的公路、铁路,都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延伸。如今,明帝国遍布全国的军屯哨所早已湮灭,而贵州腹地留下的屯堡人和他们的屯堡建筑,仍在充分地证明着当年讨伐厮杀的战绩。 误入“少数民族”迷宫 走在屯堡村寨,仿
论贵州安顺屯堡石头建筑艺术
作者:刘龙庆  来源:贵州大学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石头建筑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  贵州屯堡村寨  悠久历史 
描述: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而且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多民族聚集的国家特点。不同民族汇聚一起、不同文化相互交融自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的建筑发展史上,石制建筑较木质建筑发展较晚,受到的关注较少。但是在贵州黔西南的这片土地上,有一片石头的家园。这里的建筑材料以石头为主,穿插一些木质的精美雕刻,这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市场的投资融资研究
作者:邹定斌  来源: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少数民族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 
描述:我国金融机构在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市场开发中大有可为.贵州省开发电堡文化旅游区立足贵州省的生物资源、夜郎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苗族的苗药等民族食品药品资源,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屯堡特色食品
民族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作者:龙耀宏  来源:北京:民族出版社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贵州省  民族文化  研究 
描述:本书从多青年学者对贵州省这一多民族省份的民族民间文化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加以分析、论证,试图从区域及国家竞争力上来认识这一问题。这些视角包括:文化认识层面、文化传播层面、文化利用保护层面等等。这些文章论述问题的程度深浅不一,但都不失为一种努力和积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