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跳神两则
作者:张进  来源: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满武堂  脸子  跳神 
描述:地戏,亦称"跳神戏",是一种以头戴面具(民间俗称"脸子"),演绎征战故事为主要特征的民间宗教祭祀类戏曲,盛行于贵州安顺屯堡一带。笔者在进行贵州田野调查期间,有幸欣赏到了这种古老的中国文化。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艺术的所思,所想,所感。
重归乡土的大寨地戏
作者:海峰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综合艺术  乡土  原始社会 
描述:屯兵艺术与布依文化的生动结合在安顺一带,只要有屯堡村寨就有地戏,地戏已成为屯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据介绍,地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希望驱邪酬神,消灾纳福。傩戏则是蜕生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所谓地戏老百姓称为跳神,也叫屯堡
传播创业知识 培育创新精神 上海青年创业夏令营助推成才梦
作者:孟优悠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互联网领域  机会识别  教师资格  教育培训中心  创新精神  许飞  商业创新  防护用品  商业计划书  发明专利证书 
描述:今年4月,凭借《防护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商业计划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张涛,飞赴美国纽约领取了"2015全球创业精神大奖"。在此之前,他研究创造的一种防尘防毒面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和2014年光华创业精神大奖赛商业创新组第一名。张涛能获得这些创业大奖,源于去年夏天参加了上海青年创业夏令营。这是上
近三十年贵州地戏研究综述
作者:吴电雷 兰桂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贵州地戏  三十年  研究综述  开新 
描述:自1983年至今,贵州地戏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论述地戏的本体因素,如地戏的形成、剧目、面具、音乐、表演动作等;讨论地戏的形态;探究地戏的多种价值和"非遗"保护问题;由张艺谋《千里走单骑》涉及"安顺地戏"署名权的官司之争而衍生的系列论题。新时期,要开新地戏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使之既能充分发挥承
从民族音乐学角度看仪式与地戏
作者:陈忠松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戏  屯堡  仪式  凡化地戏 
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源流和性质界定一直是地戏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集中为地戏是否是傩戏的争论。仪式与地戏本体的关系是立说的主要依据。地戏是一种戏曲,唱腔和面具是地戏形态的重要标识。但仪式音声与地戏唱腔却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仪式行为不应是界定地戏性质的主要依据。
顾之炎:发有地戏就等于没有生命
作者:陈正府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地戏  伦理价值观  生活方式  屯堡人  鼓声  军旅生涯 
描述:屯堡人特别钟爱地戏,他们通过地戏表演,表达对祖先的一种追忆。他们面罩青纱、额顶面具、腰围战袍、背插战旗、手执刀枪,在咚咚锣鼓声中通过唱、念、打、杀、拼、刺等动作,形象地再现了屯堡族群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军旅生涯,同时也形成了屯堡人忠、义、勇等道德伦理价值观的传递。顾之炎是他们中的代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作者:马秀兰  来源: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布尔津镇初级中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课堂气氛  直观演示  兴奋感  创新精神  美术学科  直观性  张珍  范画  课堂教学  引导作用 
描述:美术学科在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致力于培养学生
安顺的村寨地戏
作者:雷高林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戏  文化生活  春节期间  安顺地区  《封神演义》  村寨  《三国》  演出 
描述:》《薛刚反唐》《四马投唐》《罗通扫北》等武戏。演出时,表演者将插着长长雉尾的面具(当地人称之为“脸子”)仰
奇峰秀水皆文章
作者:刘宏秀 登豪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屋顶  赣东北  红土  弋阳  江南  书院  记忆  方志敏  叠山  古木 
描述:一段近乎传说的往事,600年岁月掩尘,将黔地一个叫屯堡的小镇与江南连在了一起。现实与虚幻交替着出现,那触及灵魂的悸动,总是让思绪飘忽不定。去年冬天,我在贵州安顺平坝县的天龙屯堡古镇。冒着瑟瑟飞雪,和彝族文人天斌坐在演武堂里观看地戏表演。演武堂从外表看像一座石头的城堡,里面却极具江南民居风格,天井即是
安顺地戏的文化解读
作者:吴宝成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剧欣赏  安顺地戏  地域文化  文化解读  屯堡文化 
描述:安顺地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流传在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中心的广大屯堡区域。受表演的一些固有局限,如方言唱词、地戏演员的非专业化等,非屯堡区的人们看地戏是很吃力的,地戏的欣赏问题,在理论上还有待研究。 本文立足于地戏审美欣赏的角度,从地戏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地戏表演本身、地戏的传承等诸方面进行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