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
作者:阚军  来源:西南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特实指数  土家族  学校教育  苗侗民族  法律保障  屯堡人 
描述:本研究针对学术界对几个不同发展背景下的民族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的不足,在田野考察背景下有机地选择了土家族地区、黔东南苗侗族地区、安顺屯堡人地区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教育方式在三个地区文化教育传承中的作用,进而从教育制度、民族法学等角度提出民族地区或区域文化传承的对策。我在研究实践中认为一个民
黄南保安屯堡文化及其特点
作者:当增吉  来源:青海民族大学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保安四屯  文化  变迁 
描述:保安四屯是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五个土族村落,由最初派遣守卫边疆的屯军到今天的土族,其独特的文化是隆务地区多元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四屯文化的阐述,分析其文化的独特性。
隔离下的守护:明清贵州屯田政略与族群文化传承
作者:黄萍  来源: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夷寨族群  隔离与传承  贵州屯堡  文化认同  明清时期 
描述:族群与夷寨族群之间人为筑起了一道隔离藩篱,阻隔着彼此的交往与联系.在隔离的历史环境下,族群内部产生了文化
明清贵州屯田政略与族群文化传承
作者:暂无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成果  文化传承  贵州  族群  屯田  明清  《思想战线》  文化系统 
描述:黄萍在《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明清两朝先后在贵州实施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屯政。这三次大规模屯政,对就地安置军队,吸引移民、戍边垦荒,增加田赋、开辟边地等,都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可屯政的历史影响并不止于此。对此国内外不少学者从不同学科或多学科角度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但将屯堡与周围“夷寨”作为一
明清贵州屯堡设置与族群文化传承史略:兼论羌族村寨灾后重建
作者:黄萍  来源: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隔离与传承  贵州屯堡  族群文化  新屯田制  明清时期  灾后重建  羌族村寨 
描述:明清时期贵州实施大规模屯田,特殊背景下设置了众多屯堡,使屯堡村寨和当地夷寨族群之间筑起了一道隔离藩篱,客观上却促成屯堡村寨和被屯堡隔离一隅的夷寨族群各自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传承动力,从而留存
贵州安顺屯堡民居文化的形成
作者:王蕾蕾 何颖娴  来源: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贵州  安顺  屯堡民居 
描述:贵州安顺屯堡民居是一种特有的民居的形式,它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及地理环境的背景。本文主要介绍了安顺屯堡民居文化的形成、探讨了安顺之所以能够将民居形制保留下来的原因,并简要介绍了屯堡的文化
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 人类学民族学视野中的中国傩戏傩文化
作者:庹修明  来源: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文化  中国  傩戏  研究 
描述: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傩文化述论、中国西南傩戏述论、萨满文化与傩文化的比较、傩戏的流布、类型与特征、贵州傩戏的生态环境、贵州民族民间傩戏与民俗等等。
贵州天龙屯绵延600多年的屯堡文化
作者:尚婕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贵州西部  文化  天龙 
描述:在贵州西部巍峨俊俏的大山里,藏着一个充满魅力的乡镇,它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是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也是明朝屯堡文化的重要见证者,至今仍保存着600多年前的地方民俗--屯堡,它就是天龙屯堡古镇。
明代屯田下的黔中精神文化
作者:颜建华 杨武  来源:《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  贵州安顺  (561000);贵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贵州贵阳  (550001)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教育  屯田  黔中 
描述: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
面具下的教育
作者:阳贤  来源:西南大学 年份:201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地戏  族群  屯堡人  教育人类学 
描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要不要保持它自身的东西?应该如何保持?什么样的教育会为传承文化、保持民族认同提供新的启示?本文研究了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文化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外显事象——“地戏”的教育功能。屯堡人借地戏的跳神仪式向青年人传授历史知识、儒家文化思想、伦理道德意识和风俗习惯,“地戏”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