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旅游背景下贵州安顺屯堡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作者:黄瑾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科学研究院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变迁  屯堡  族群关系  屯堡文化 
描述:贵州安顺屯堡是明朝洪武年间为平定西南,朝廷派驻军队而形成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对隔离的区域。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与实地调查现状分析屯堡的族群以及族群意识的变迁。由于历史社会原因屯堡族群意识从强化到弱化,在旅游开发中,随着屯堡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支柱产业,从旅游开发中看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族群认同重新被建构起来,
地戏文化扩展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作者:陈凡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戏文化  变迁  民族关系  现代化 
描述:地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表征和丰富的内涵,在屯堡地区的扩展过程中,充当了民族团结重要使者的角色。现代化在促进地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关注并处理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屯堡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贵州省西部民族关系的动态──关于“屯军后裔”的调查研究
作者:塚田诚之 黄才贵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所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贵州省  民族关系动态  屯堡人 
描述:“屯堡人”是明代“屯军后裔”,属于汉族的地方支系,集中居住在安顺地区,约有25万人口。清道光时以人们共同体的群体意识见于地方志,在民族学的境界方面则经历了由“汉”到“苗”再回归“汉”的过程,表现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动态。
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与黔中族群关系的演变
作者:吴晓萍 杨文谢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地戏文化  屯堡人  民族关系 
描述:本文通过分析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社区中的传播及其特点,考察了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演变。我们发现: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是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良好发展的结果,同时这种传播本身对屯堡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黔中族群关系的演变
作者:吴晓萍 杨文谢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戏文化  屯堡人  民族关系 
描述:本文通过分析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社区中的传播及其特点,考察了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演变。我们发现: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是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良好发展的结果,同时这种传播本身对屯堡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化心态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屯堡文化为例
作者:郑朝彬  来源:安顺学院政史与法律系 贵州安顺561000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文化心态  屯堡文化  文化主体 
描述:文化心态是文化主体所具有的对本族群文化的心理认同状态。文章以黔中屯堡文化为例论述文化心态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认为自尊与自信的文化心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自卑的文化心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阻力。
“通道”与贵州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建构
作者:暂无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2010年  贵州  社会文化基础  通道  汉文化  明清时期  《思想战线》  民族关系 
描述:孙兆霞、金燕在《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明代以前“贵州”的民族地理分布以及“夷汉”关系特点是:政区分归湖广、四川、云南;族系分为由古代濮人、越人、氐羌、南蛮嬗变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域上仍未形成与帝国相勾连的政区网络,处于“夷多汉少”的民族族性结构状态;汉文化还缺乏以人为载体
劳务输出对屯堡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影响探究:以三个杂居村为例
作者:蔡菲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影响  劳务输出  屯堡人  民族关系 
描述:本文对黔中地区的劳务输出这一现象做了相关调查,主要探析劳务输出对黔中屯堡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劳务输出对民族关系既有经济影响,也有文化影响,更重要的是具有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安顺市民文明手册
作者:安顺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编  来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是贵州省安顺市为配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颁布而编写的,从自然、社会、道德、法律等角度,宣传和介绍了安顺市的市情市貌、道德规范、法律知识等内容。
小组工作对改善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介入研究:以武汉市旭光学校“星期五派对”小组为例
作者:秦月  来源:屯堡乡双龙希望小学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亲子关系  流动儿童  小组工作 
描述:近年来,诸多学者都对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展开了适当研究,力图从各方面改善环境以求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了小组工作方法来改善流动儿童的亲子关系,以求最后促成服务对象适应性的提高.